1.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<em id="ju72x"><object id="ju72x"><input id="ju72x"></input></object></em>
            1. <em id="ju72x"></em>
              1. 您好!歡迎訪問安國市嶺順中藥材有限公司的網站!加入收藏在線留言聯系我們
                新聞中心
            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-> 新聞中心 -> 信息詳情

                荊芥


                假蘇、鼠蓂(《本經》),姜蘇(《吳普本草》),穩齒菜(《滇南本草》),四棱桿蒿(《中藥志》)
                jing jie
                Schizonepetae Herba。

                含揮發油1.8%,油中主成分為右旋薄荷酮、消旋簿荷酮、少量右旋檸檬烯。

                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的干燥全草或花穗。栽培或野生。

                干燥的全草,莖方形,四面有縱溝,上部多分枝,長45~90厘米,直徑3~5毫米;表面淡紫紅色,被有短柔毛。質輕脆,易折斷,斷面纖維狀,黃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。葉對生,葉片分裂,裂片細長,呈黃色,皺縮卷曲,破碎不全;質脆易脫落。枝頂著生穗狀輪傘花序,呈綠色圓柱形,長7~10厘米;花冠多已脫落,只留綠色的萼筒,內有4個棕黑色的小堅果。氣芳香,味微澀而辛涼。以淺紫色、莖細、穗多而密者為佳。

               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,主產江蘇、江西、湖北、河北等地。

                同屬植物裂葉荊芥東北等地亦作荊芥使用。裂葉荊芥的形態與上種相似,唯葉的最終裂片較寬,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;花穗較大而疏;苞片卵圓形,帶紫紫色;花冠藍紫色,比萼片長1/2。


                用人工發熱的家兔,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(生藥)/公斤,無甚解熱作用。在體外,高濃度(1:100)有抗結核桿菌之作用。


                荊芥:揀凈雜質,用水略泡,撈出切段,哂干,炒荊芥: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,文火微炒,取出放涼(炒荊芥穗方法同)。荊芥炭: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,用武火炒至焦黑色,存性,少噴清水,取出曬干(荊芥穗炭方法同)。


                發表,祛風,理血;炒炭止血。治感冒發熱,頭痛,咽喉腫痛,中風口噤,吐血,衄血,便血;崩漏,產后血暈;癰腫,瘡疥,瘰疬。荊芥穗效用相同,惟發散之力較強。

                ①《本經》:"主寒熱,鼠瘺,瘰疬生瘡,破結聚氣,下瘀血,除濕痹。"

                ②《藥性論》:"治惡風賊風,口面歪邪,遍身頑痹,心虛忘事,益力添糟。主辟邪毒氣,除勞,治丁腫;取一握切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冷分二服,主通利血脈,傳送五臟不足氣,能發汗,除冷風;又搗末和醋封毒腫。"

                ③孟詵:"產后中風身強直,研末酒服。"

                ④《食療本草》:"助脾胃。"

                ⑤《食性本草》:"主血勞風氣壅滿,背脊疼痛,虛汗,理丈夫腳氣,筋骨煩痛及陰陽毒,傷寒頭痛,頭旋目眩,手足筋急。"

                ⑥《日華子本草》:"利五臟,消食下氣,醒酒。作菜生熱食并煎茶,治頭風并汗出;豉汁煎治暴傷寒。"

                ⑦《本草圖經》:"治頭風,虛勞,瘡疥,婦人血風。"

                ⑧《滇南本草》:"治跌打損傷,并敷毒瘡。治吐血。""荊芥穗,上清頭目諸風,止頭痛,明目,解肺、肝、咽喉熱痛,消腫,除諸毒,發散瘡癰。治便血,止女子暴崩,消風熱,通肺氣鼻竅塞閉。"

                ⑨《綱目》:"散風熱,清頭目,利咽喉,消瘡腫。治項強,目中黑花,及生瘡,陰頹,吐血,衄血,下血,血痢,崩中,痔漏。"


                辛,溫。

                ①《本經》:"味辛,溫。"

                ②《醫學啟源》:"氣溫,味辛苦。"


                內服:煎湯,1.5~3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、研末調敷或煎水洗。


                表虛自汗、陰虛頭痛忌服。

                ①《藥性論》:"荊芥久服動渴疾。"

                ②《葦航紀談》:"凡服荊芥風藥,忌食魚。"

                ③《綱目》:"反驢肉、無鱗魚。"

                ④《本草經巰》:"痛人表虛有汗者忌之;血虛寒熱而不因于風濕風寒者勿用;陰虛火炎面赤,因而頭痛者,慎勿誤入。"


                置陰涼干燥處。

                腹腔注射荊芥煎劑的小鼠半數致死量為30046±76.5mg/kg。
                歸經_肺經
                (1)荊芥有發汗解表作用,且有祛風功效。主要治療感冒風寒,發熱惡寒、無汗、頭痛、身痛等癥,常與防風相需為用。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、發熱惡寒、目赤咽痛等癥,如薄荷、菊花、桑葉、銀花等。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,常與薄荷、蟬衣、牛蒡子等配合應用。荊芥又常用于瘡瘍初起有表癥者,可配伍防風、銀花、連翹、赤芍等同用,既退寒熱,又消癰腫。荊芥炒炭應用,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,可用于便血、崩漏等癥,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。 (2)荊芥一藥,生用有祛風解表的功效,炒炭則用于止血。配防風、羌活,治風寒表癥;配銀花、連翹、薄荷,治風熱表癥;配生石膏,治風熱頭痛;配牛蒡子、桔梗、生甘草,治咽喉腫痛;配槐花炭,治便血;配白茅根,治鼻衄。荊芥與紫蘇均能發汗解表,但紫蘇散寒力強,偏入氣分,又能理氣寬中;而荊芥祛風力勝,偏入血分,炒炭又能止血。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,而在理血劑當中多用荊芥。

                荊芥
                一年生草本,高60~90厘米。莖直立,四棱形,基部稍帶紫色,上部多分枝,全株被短柔毛,葉對生,羽狀深裂,莖基部的葉裂片5;中部及上部的葉裂片3~5,線形或披針形,長1.5~2厘米,寬2~4毫米,全緣,兩面均被柔毛:下面具凹陷腺點,穗狀輪傘花序,多密集于枝端,長3~8厘米;苞片葉狀,線形,長亂0.4~1.7厘米,綠色,無柄;花萼鐘形,長約3毫米,距縱脈5條,被毛,先端5齒裂;花冠淡紫色,2唇形,長約4毫米,上唇2裂,下唇較大,3裂;雄蕊4,2強;子房4裂,花柱基生,柱頭2裂。小堅果4,卵形或橢圓形,長約1毫米,棕色;ㄆ6~8月。果期7~9月。
               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。

                本植物的根(荊芥根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                用量4.5~9克,水煎服或入丸散,外用:搗敷、研末調敷或煎水洗。用治感冒、頭痛、麻疹、風疹、瘡瘍初起。炒炭治便血、崩漏、產后血暈。具有抑菌、解熱、解痙、促進汗腺分泌、消炎和止血作用。

                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全草。



                【更新時間:2023-8-20】
                [返回]   
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:蘆根的作用


                888亚洲黄色网站|免费A级毛片无码按摩|国产操女人在线视频|岛国三级黄色网站视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em id="ju72x"><object id="ju72x"><input id="ju72x"></input></object></em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<em id="ju72x"></em>